阔步迈向21世纪的新思明

  厦门,这座美丽的花园城市,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祖国东南沿海的碧波之上。思明区位于这座城市的西南部,地处繁华闹市,簇拥鹭江、雄视波涛,与金门诸岛隔海相望。辖区总面积20平方公里,人口11万,辖有五个街道办事处两个行政村,是厦门市重要的商贸旅游区之一。

  厦门辟为经济特区后,给思明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思明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工业外移、改造旧城、开发东部、振兴思明”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个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外引内联为突破,以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建立多门类、多层次、高效益、开放型的经济发展新格局正在思明区形成。现在,全区建立了电子、彩印、食品、服装、小家电等五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灯具灯饰、针织服装、塑胶制品、纸品包装、工艺美术、中小成药、电线电缆等八大生产门类近千种产品的工业体系。

  大力扶持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已经成为思明人的共识。思明区现有民营企业679家,个体工商户2700家,从业人员达1.4万人。经济领域涵盖了工业建筑房地产、科技开发等30多种行业。

  区街头工业的灵活机制、员工素质的不断提高、优惠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种种合力的作用,吸引了一批外商在思明区投资设厂、兴办事业。目前,全区已审批外引内联企业近200家,投资总额达6亿美元。

  被誉为“中华十大名街”之一的中山路以及思明东西南北路,位居厦门老市区,是商家必争之地,可谓寸土寸金。由于街道两侧建筑多数建于本世纪三、四十年代,陈旧拥挤,与日新月异的特区形象不相称。思明人勇于探索,摸索出许多旧城改造的新经验。这些建设,既保持了传统的骑楼特色,又有现代商业街的风采。老市区商业街的改造成功,提升了城区的品格,也促进了房地产业和商贸业的繁荣与发展。

  “一城如花半倚石,万点青山拥海来。”思明区依山傍海,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始建于唐代的闽南古刹南普陀寺,历经千年,香火鼎盛,是享誉海内外的名胜古迹。地处海滨的胡里山炮台雄视大海,扼守要塞、隔海可见金门诸岛。这里有德国制造的巨炮,重达5万9千多公斤,被誉为“世界古炮王”,令人叹为观止。新建造的鸿山风景区,集自然景观和现代娱乐于一体。风景区沿山建筑,石阶小径上下盘旋,奇岩怪石赏心悦目,名花异草沁人肺腑。这里曾是驱倭名将徐一鸣和民族英雄郑成功屯兵的营寨。英雄故去,石刻犹存,勾起了游人对先辈们的无限敬慕。

  开发东部“黄金海岸”,是思明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头戏。思明区东部区域的黄厝、曾厝安两村,将规划建成一个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目前,两村已通过省、市小康验收,农村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随着环岛路的建成通车,思明区东部区域已经成为厦门市新的旅游景点。台湾民俗文化村、金山松石风景区、太阳湾娱乐园、胡里山公园、椰风寨、数星园等一批新景区已初露端倪,思明区的东部正以旖旎的风光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前来观光旅游。思明区原本就是一个教育发达人才辈出的城区。在新历史条件下,区委、区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区”、“质量立区”的战略目标,积极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攀亲结友,借助他人智力推动科技进步。近几年间,思明区与全国25所科研单位和院校建立科技协作关系,携手攻关,平均每年开发新产品20多项。一批新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24项产品分别获国优、部优产品称号和科技进步奖。全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6.1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成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城区”、“全国消灭无标生产试点区”。与此同时,全区的教育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形成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稳崐步前进的新格局。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适龄幼儿入园率100%,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8.55%,学校覆盖率100%。

  思明区是“全国社会服务示范城区”。各街道普遍建立了敬老爱幼、扶贫助残、便民服务、拥军优属、医疗保健、综合治理、文化教育等八个系列的社区服务网络,青年志愿者队伍常年活跃在大街小巷,“远亲不如近邻”成了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最好评价。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思明区经济的振兴、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近几年来,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以25%以上的速度递增,财税收入每三年翻一番。思明区伴着历史的涛声送走了值得回忆的昨天。今天,她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开始新一轮创业。值此,我们欢迎海内外宾客到思明区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共展宏图。


崛起中的集美台商投资区

  集美区是厦门市七个行政区之一,面积227平方公里,人口12万余人。厦门大桥和高崎海堤把集美与厦门岛连成一体,是进出厦门经济特区的重要门户,具有十分明显的区位优势。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村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教育体系和设施完备。由六所高等院校组成的集美大学使集美区成为高素质人才集中的地方。独具闽南风韵的人文景观陈嘉庚先生故居、鳌园、归来园、龙舟池、学村建筑群等,使集美成为厦门的主要风景旅游区之一,年旅游人数近百万人次。1992年底,国务院批准设立集美台商投资区,享受厦门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使集美成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6年多来,在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集美区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显示出一个有着强势发展后劲的集美新形象。

  六年来,以建设台商投资区为契机,集美区适时提出“优化提高第一产业,调整壮大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构筑产业新框架,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为主的封闭型经济向以工业为主的开放型经济转变的历史性跨越。三次产业的比重由台商投资区设立初期1993年为19.60∶47.18∶33.22调整到1998年的5.98∶61.04∶32.98,经济结构日趋合理。1998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15.21亿元,比1993年增长了4倍,年均递增38.27%。全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3年的3344元提高到1.32万元,增长2.95倍。今年1-7月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1.5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2.1%。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软硬环境,是这几年集美台商投资区能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今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目前,区内水、电、路、通讯等主要基础设施已日趋完善,具备了大规模投资兴业的良好条件,鹰厦铁路、厦漳泉高速公路、集灌路、集同路城市快车道、324国道、孙坂公路互为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省内高等级公路最密集的县区之一;位于灌口李林的220KV枢纽变电站是闽南地区最大的变电站、北部新区的叶厝11万伏双回路输变电系统、日供水6万吨的现代化自来水厂为我区的工农业生产及外商投资兴业办厂提供了充足的电源、水源保证;日处理4.5万吨的北区污水处理厂年底即将建成投入使用。同时,并重于投资软环境建设。成立外商投资咨询服务中心,为外商投资提供一条龙的服务。公开涉外部门办事程序、工作时限和收费标准;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建立区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工作制度,对重大项目成立专门工作协调小组,及时帮助解决投资项目从立项征地到建设投产全过程的有关协调事宜。实行一个窗口收费制度,凡对内外商投资企业的收费,统一纳入收费服务中心,增加了收费的透明度。相继制定了改善投资软环境、鼓励外商投资、招商引资代理、鼓励招商引资中介奖励等一系列规章、办法,增强了内外商在集美投资的信心和积极性。

  投资软硬环境的不断改善,有力地促进了集美区招商引资工作的全面开展。几年来,全区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上,侨、港、台、外都欢迎”的引进方针,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层次和水平。截止今年上半年,全区崐累计批准直接利用外资项目286个,总投资8.75亿美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资7.33亿美元。其中引进台资项目180个,总投资4.40亿美元。目前外商投资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产业构成外向化。全区形成了以生产性工业项目为主体,以农业开发为基础、房地产和旅游相应发展的格局。电子、机械、服装、食品、建材正在逐步形成我区工业的支柱行业,旅游、商贸、房地产业也正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二是利用外资层次不断提高,并成为我区工业的骨干。外商投资除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等国家外,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一些跨国公司、大财团和大企业也纷纷落户我区,呈现投资多元化、技术层次和规模水平逐年提高的趋势。投资领域涉及电子、机械、轻纺、建材等行业。尤其是近几年来,引进了一批技术含量高、资金密集型的外资项目,全区投资上千万美元的项目达26个,使我区投资结构更趋合理,产业结构得以升级。三是外资企业经营状况普遍良好。许多外资企业纷纷增资扩产,壮大生产经营规模。几年来已有33家企业增资扩产,增资额达1.5亿美元。

  集美北部新区是我区经济建设的龙头,又是我区对外开放形象的集中体现。北部新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已开发4平方公里。目前,新区已建立起集开发、建设、招商、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新的管理运行模式,开发区建设初具规模,并进入边开发、边引进、边建设、边收益滚动发展的良性轨道。新区内已引进各类项目89个,总投资3.93亿美元,其中已投产和在建项目65个。TDK电子、林德气体、虹鹭钨钼、金鹭特种金属、戴尔电脑、宏发电声和宝龙锂离子电池等一批高科技项目先后在这里落户。集影视、文化、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项目“东方快乐岛”已开工建设。目前新区的工业总产值、销售值和出口交货值等3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占全区66%以上,成为我区主要经济增长点。(集美区政府办供稿)

扫一扫手机阅读

    信息来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