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九五”成就和“十五”展望

  “九五”是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以来发展尤为突出的五年。五年来,开发区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努力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国家财政体制调整所带来的困难和压力,努力化解在开发区经济转型期出现的一系列深层次 矛盾,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      经济总量迅速增长。  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0.50亿元,年均增长28.%,占建区16年的72.2%;工业总产值622.04亿元,年均增长36.3%,占建区以来的8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66亿元,占建区以来的68%;财政总收入25.06亿元,年均增长14.86%,占建区以来的71.4%;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完成8.15亿美元,占建区以来的72.5%;实际出口15.1亿美元,占建区以来的71.7%。在沿海十四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国内生产总值由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工业产值由第九位上升到第六位,实际利用外资由第九位上升到第五位,财政收入保持第八位。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招商项目呈现出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结合、外引和内联并举、工业项目和三产项目并重的转变,招商区域也从传统的东南亚、港澳台向欧美日澳等国家和地区延伸。对外经贸业绩突出,出口年均增长15.1%,新批“三资”项目363项,合同外资9.5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15亿美元,年均增长8%。新批台资项目60项,合同利用外资1.23亿美元。招商结构 进一步优 化,工业项目136项,合同外资4.59亿美元,三产项目21.8项,合同外资4.77 亿美元。建成了华映三期、JVC电器、优泰电子等26项重点产业项目。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投融资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单纯财政投入、政府统包统揽的局面初步得以扭转;招商引资机制改革步伐加快,完善了招商及改善投资软环境的“八项制度”;招投标制度逐步健全,工程招投 标的监督、审计工作进一步加强,住房制度改革步伐加快,住房公积金制度初步建立;政府采购制度逐步健全并在实施中不断扩大采购范围和对象;农村改革继续深入,土地延包政策全面落实;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江滨大道、白眉水库、自来水二期、4万吨污水处理厂、青洲大桥主桥、新港区码头、琅岐大桥等10个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陆续建成以及师大二附中、开发区职专、马尾实验小学、师大二附小等教 育设施和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马江医院门诊大楼等9项重点社会事业项 目相继完工,有力改善了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并增强了发展后劲,与此同时,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绿化美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绿地18平方米,提前完成“一控双达标”任务,空气质量基本控制在一级水平。

  精神文明、社会事业建设取得重要成果。以“ 创卫”、“创优”、“三大创建”和“四项管理”为突破口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效明显,形成了以“群众为主体、片区为载体、企业为骨干、军民共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格局。先后获得“ 全国绿化百佳区”、“全省最佳环境区”、“市创建文化先进区”及“省一级达标文明城区 ”称号,25个小区被评为市级以上文明安全小区,并为福州市“创卫”、“创优”等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科技进步成效显著,荣获“全国科技先进区”称号,并通过复检。“两基” 教育工作通过验收并通过复检,素质教育稳步推进,升学率不断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递增6.35%和12.33;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0.1 %。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1.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38平方米,消费结构有所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大大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居民消费、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全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小康,并向宽裕型小康迈进。

    展望二十一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福州开发区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十五 ”期间福州开发区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排头兵”作用,致力于把福州开发区建成经济繁 荣、科技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园林式港口新城区,并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一、坚持走“工业立区”之路,再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突出抓好一批有自主开发能力和自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壮大其规模,努力培育福州开发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和机电一体化等新型产业,不断提高开发创新能力,使福州开发区成为先进技术的引进基地、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生产基地和扩散基地。

  二、坚持走“开放强区”之路,开创对外经贸新局面。突出对台经贸作与交流,重燃对台招商热情,主动出击,全面拓宽与台湾工业、科技、贸易合作渠道;做足跨国公司这篇大文章,认真研究跨国公司对我国的市场发展战略、投资策略,并熟悉相关规则,有针对性地强化对跨国公司、大企业、大财团和综合商社的招商。同时,继续办好现有跨国公司,利用其“发酵”作用,孵化出一批内销型合资企业,借以推动福州开发区财源建设;采取“内外并举”方式,选择内地一批规模大、市场潜力大、扩张意识强的企业进行重点招商;不断拓宽招商区域和领域,在巩固台港澳、东南亚的基础上逐步向欧美日澳国家和地区延伸,并强化“一、二、三”产业项目联动招商;不断调整优化出口商品,开发和培育名牌产品,扩大对外出口,带动经济增长。

  三、坚持走“机制活区”之路,构筑市场运作新体系。坚持“有 所为 有所不为”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引导、协调和监督作用,对企业改革要从制度创新入手,保证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同时,按照“有进有退”的原则,大力发展社会化中介组织,逐步建立健全审计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社会监督体系,产权交易、技术交易等咨询服务体系,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公证仲裁体系以及商会、行会等 沟通协调体系;进一步改革审批制度,放宽市场准入政策、鼓励各种经济成份公平、公开、 依法竞争,调整和优化福州开发区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规范市场运作体系,大力发展零售、集贸、批发、保税生产资料等商品市场,重点培育房地产、技术、信息、产权、劳动力、金融等要素市场。

  四、坚持走“新城旺区”之路,推出城市建管新举措。 按照现代化特点科学制订城区发展规划,搞好“一区三组团”开发建设,使快安、长安两片新区凸显现代工业文化特色,中心生活区体现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人居氛围,努力提高城市品位;积极导入CIS形象理念,启动城市形象设计、包装、推广,力争在3—5年内初显现代化港口新城区风貌,增强对人流、物流的吸引力;以港兴区,发展以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相结合、综合性的 现代化货运口岸,发展航运和空运相结合、具有保税仓储功能的国际集装箱中转站,进一步 提高马尾口岸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不断扩大过货量,带动港口的繁荣;以人兴“市”,以 “市”引人,抓住福州市调整户口政策的契机,吸引各类人才落户马尾。

  五、坚持走“环境塑区”之路,增强区域功能新引力。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硬”环境,拓展福州开发区城市功能的内涵,为海内外投资者构筑参与国际经济大流通、大循环的舞台,同时,大力改善投资“软”环境,围绕完善产业、人才、法制和市场四大服务体系配套,按照国际惯例,积极推进国际通行的质量、标准、劳务、贸易、投资、结算制度,积极应对WTO。进一步深化改善投资软环境的“八项制度”,为投资者提供最优质、最简捷、最高效、最全面的服务;进一步规范投资管理,出台相关措施 ,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逐步对外资企业推行“国民待遇”,对内联企业实行“市民待遇”,在项目审批、财税政策、劳动用工、子女入学、行政收费和户口准入等方面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六、坚持走“科教兴区”之路,积蓄全面发展新动力。围绕建立 “数字福州”,加快建设马尾信息港。进一步深化“科教兴区”战略,加快科研难点攻关,力争开发新产品200项,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100项,创省级以上名牌15项,重点培育5 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力争企业创新能力达到全国开发区先进水平;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加强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和远程教育,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完成学校布局调整;积极建设“人才特区”,大力实施“用才工程”、“育才工程” 和“引才工程”,积极提高福州开发区人才市场的水平和档次,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促进经济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稳定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推进和实 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管理,切实保护耕地资源。

扫一扫手机阅读

    信息来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