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形势再接再厉
推动我省农业综合开发上新台阶

 我省自1990年实施国家立项农业综合开发以来,经过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劳动,农业综合开发在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粮食及非粮食物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我省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及现代农业建设诸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到今年为止,我省共争取国家资金6.8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24亿元,专项贷款3.6亿元,加上地方财政配套和群众自筹资金等, 全省累计投入各类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达17.6亿元。至1997年止,全省累计完成改造中低产田283.5万亩,开垦已围滩涂及宜农荒地18.24万亩,营造生态防护林50.39万亩。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立项前的625元提高到2952元。同时,在项目区开发建设了一批水果、茶叶、毛竹、花卉、食用菌、水产、畜禽等生产基地,扶持发展一批农副产品加工、服务项目。共开发建设水果生产基地87.6万亩,茶叶5.8万亩,笋竹19.5万亩,饲养畜禽1087.9万头(只),建立水产养殖基地7.8万亩,花卉基地700多亩,扶持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服务项目39个。八年的实践表明,农业综合开发是促进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支持保护农业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从1994年以来,我省农业连续四年获得丰收,农村经济取得很大发展。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逐渐趋于严峻,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主要农产品进入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交替的阶段,并逐步向买方市场过渡;乡镇企业面临重大调整;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趋突出,对经济的制约作用日益明显;农业发展对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开发应用的依赖程度加深等等,说明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到了一个转折关头,并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如何在过去几年农业出现“增长高峰期”的基础上,保持农业的稳定持续增长这是省委、省政府最为关切的问题,也是与农业综合开发关系最为密切的问题。为此,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思想认识。

  第一,要从确保我省农业持续发展特别是粮食稳定增产的高度来认识农业综合开发。我省人多地少,占全国1.3 %的耕地要养活占全国2.6%的人口, 农业始终面临着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尤其是粮食问题更为突出,我省每年需求量的近三分之一要从省外调进或进口,是个长期缺粮省份。八十年代以来,我省粮食生产就有过两次滑坡。今年我省南平等主产粮区受灾严重,全国许多主产粮区也遭受特大洪灾,省内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困难很大,省外调粮也将增加难度。

  因此,我省不仅今年,而且在今后几年,粮食生产的形势都不容乐观。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依靠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挖掘耕地的潜力,开发利用山海资源,增加粮食产量和非粮食物总量,确保全省食物安全,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采用工程的、技术的、生物的措施,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装备水平和整体素质,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使我省农业尽快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在更高起点上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二,要从确保我省农民增加收入的高度来认识农业综合开发。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省80%的人口在农村,没有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就不可能有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当前,由于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持续走低,农民依靠第一产业增收的势头明显减弱。

  1997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加294元,据省统计局分析,其中二、三产业
的收入占增加额的78.9%,来自种养业收入的增加额仅占21.1%。而且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下岗工人的增多,城市中的很大一部分就业岗位用于安排下岗职工,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加上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趋缓,效益下降,农民增收因素减少,增收难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就是一个很好的出路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业综合开发一方面增加了农村领域的投入,扩大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广开了农村就业的门路,为确保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通过提高项目区农产品产量可以增加一部分农民群众的收入,通过发展多种经营项目和加工转化等农业产业化经营途径还可以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我省气候条件优越,山海资源丰富,冬季农业综合开发、山地农业综合开发和海洋滩涂农业综合开发都很有优势和潜力,只要加大力度开发,措施得当,必将为我省农民增收作出新的贡献。

  第三,要从确保农村社会稳定的政治高度来认识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可以增加社会投入,扩大内需,拉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从而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稳定物价、稳定社会秩序创造良好环境。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心和关怀,并为融洽农
村干群关系创造条件。农业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任何时候都要抓得很紧为稳民心、安天下做的贡献更多些,就是讲政治,就是顾大局,就是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农业综合开发,全国已经干了十年,我省已经干了八年。应该说,这项事业是越干越红火,越干越有希望。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按照党的十五大关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再上新台阶,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此,今年中共中央2号文件对农业综合开发作了专门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据中央的要求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省的实际,“九五”后二年我省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和总的目标是:围绕农业综合开发的宗旨和国家提出的农业综合开发再上新台阶的五个标志,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稳中求进,再创新业,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土地综合治理与多种经营一起抓,全方位开发国土资源,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项目区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取得新进展,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有新突破,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个新水平,农民收入有新增长,努力开创农业综合开发新局面。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总的目标,“九五”后二年,我省农业综合开发要实施“三个一工程”:改造中低产田100万亩,扩种改制100万亩,扶持多种经营和龙头项目100个; 实现“三个提高”:项目区粮食新增生产能力占同期全省粮食增产总量的比重达到50%,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比非项目区高250元以上; 项目区农业增产中的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5%以上;项目区农业生态环境更加优美,非粮食物总量也有较大幅度增长。
  为了完成上述任务,实现上述目标,今后我省农业综合开发要切实抓好如下几条主要措施。

  (一)加大土地综合治理力度,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确保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增长。建设高标准稳产高产农田,是农业综合开发再上新台阶的主要标志,也是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增产的基础。福建耕地少,1997年人均仅0.66亩,但耕地开发潜力仍很大。全省现有中低产田占全省耕地总面积近三分之二,据专家测算,在各种有效投入满足的情况下,科学开发利用这些耕地,有可能增产粮食30亿公斤。因此,要把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治理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中之重来抓。各级政府和农业综合开发部门今后都要把主要精力转到这方面来。要针对我省水旱灾害频繁的特点,以水利为重点,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要把着力点放在“综合”二字上,落实综合治理措施,提高综合治理标准。在对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对制约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综合配套地采取工程、机械、生物、科技等措施进行治理。经过改造治理,项目区在农业措施上,要达到田成方、地平整、土改良、培地力、种优良、精施肥、防病虫、机作业;在林业措施上,要达到树成行、经济林、绿化带、保水土、防风沙;在水利措施上,要达到渠(沟)相连、库(井)配套、防渗渠、地下管、喷滴灌、节用水、旱能灌、涝能排;在交
通措施上,要达到路相通、路面硬、人畜走、农机行;在综合效益上,要达到增产增收,农民富、贡献大的目的。今后,新开发项目区要下大力气全部建成高标准的稳产高产农田,对标准不高的、但潜力很大的老项目区,也要有计划地进行加工改造、完善配套。通过治理和建设,项目区要达到正常年景多增产,小灾之年保增产,大灾之年不减产或少减产的要求,为我省粮食持续稳定增产作出贡献。

  (二)推动国土资源的全方位开发,推进项目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我省山海资源丰富,有七倍于农田的山地,略大于陆地的海域,加上亚热带的气候条件,为大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我省的山地农业综合开发蓬勃发展,海洋渔业开发迅速崛起,冬季农业综合开发蒸蒸日上,国土资源得到了较好开发,非粮食物总量显著增加,农民增产增收多了重要来源;全省林业、水产两大支柱产业的地位逐步加强;水果、食用菌、茶叶、烟叶、甘蔗、花卉、蔬菜、畜禽、珍稀养殖等九大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1996年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出口交货值占农产品出口交货总值的80%,创造的农民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7%,并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雏形。但是, 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省国土资源整体开发水平还不高,农业产业化虽然有所发展,但发展速度不快,成熟程度不高,突出表现在:大量的山地、水域、滩涂、荒地和农产品还处于分散、缺乏组织的状态,开发中的科技含量较低,龙头企业“小而全”,社会化服务滞后,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此,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再上新台阶的一个重要主攻方向,就是继续推进国土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度开发,并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争取在量的增加的同时也取得质的转化增值,增加农民的收益。各地要切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意见》的部署,积极推进项目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在项目的规划和立项上,向产业化倾斜,按产业化思路来组织和选择项目;在项目建设上,注意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条件,防止一哄而起,乱铺摊子,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在利益分配上,建立起共享机制,真正使项目区农民得利。各级政府和开发部门要从资源优势出发,集中部分财力,重点抓几个在国际、国内有市场前景的优势主导产业和骨干拳头产品。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全省建成一批初具规模的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扶持一批市场牵动力大、规模效益明显、档次较高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骨干龙头企业,创出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名优特产品,带动一批具有一定吞吐辐射能力的大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把项目区逐步建成“稳定的种植业,发达的养殖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相结合的新格局。

  (三)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农业综合开发再上新台阶,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去年,江泽民总书记提出: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粮食问题,必须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目前我省农业仍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一方面农业人均资源相当紧缺,另一方面资源浪费又相当严重。随着人口的增加,对农产品需求将不断增长,靠大规模增加新的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投入是不现实的,归根结底要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另外,由于近几年农业的连续丰收,农产品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我省主要农产品已经从总量不足的矛盾转变为优质产品数量不足的矛盾,由数量不足的矛盾转变为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也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所以,农业综合开发要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方向,以科技为动力,把资源开发与科技开发融为一体,率先在农业生产中贯彻科技兴农的战略方针,转变增长方式,走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农业发展路子,使科技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业生产中的贡献不断提高。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投入力度,使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比例在现有5 %的基础上逐年有所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推广要从“点、线、面”三个层次推进,提高开发的科技含量。在点上,要集中力量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的水利化、机械化、产业化水平,使示范区的科技贡献率达到55%以上。在线上,要大力扶持科技型龙头项目;积极支持农业科研院所参与农业综合开发有偿服务,推广科技成果;加强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培训,把项目区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面上,要下力气在项目区组织推广一批成熟的农业科技项目,包括模式化栽培技术、立体种养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重点解决种子种苗、保鲜储藏、绿色食品、加工增值等科技问题。从我省的实际情况看,今后项目区要更加重视新品种引进和推广,特别是大田生产要突出抓好“一稻一秧”(即早季优质稻、抛秧)的推广。

  (四)围绕防灾减灾,建设生态农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我国是一个农业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各种自然灾害中,70%是水旱灾害。造成水旱灾害频繁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林木覆盖度低,水土流失严重。不按科学规律办事,忽视生态建设,终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今年我国的长江、东北以及我省闽北地区的特大洪灾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农业抗灾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生态农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今后,农业综合开发区要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建设生态农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一是要转变观念,把资源开发从单纯的经济生产转到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持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千万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或先流失、后治理的路子,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二是要加强植树造林,搞好水土保持。林业是农业的生态屏障。山青才能水秀,林茂才能粮丰。在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中,既要继续搞好农田林网建设,也要注意加强农田周围山地绿化;开垦宜农荒地,要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在田间林网建设中,提倡种植经济林,发展木本粮油,增加食物总量,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三是要结合实施《福建省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纲要》,加大开发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福建省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纲要》由省计委与省农业厅制定,经省政府批准下发。按照《纲要》规划要求,在 2000年以前,全省重点建设八大生态工程,2个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各地要根据《纲要》精神,结合实际,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先行一步,把项目区率先建成生态农业示范点。

  (五)瞄准现代农业目标,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国家要求,农业综合开发要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开发项目区建设的根本目标,大力提高开发项目区的科技含量和水利化、机械化、产业化水平。通过不懈努力,力争把开发项目区早一点建成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区,条件较好的开发项目区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并发挥应有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省委、省政府在去年也提出把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作为我省新一轮创业要着力做好的三篇大文章之首。根据这些要求,同时考虑到我省山地丘陵多、耕地少、田块小而散的特殊地貌,考虑到目前国家财政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标准也相当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今后我省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抓好面上工作的同时,应突出抓好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建设要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相对集中、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的相关资金,集中投入,高标准建设,综合治理,发挥规模效益。示范区建设要高起点规划,并用规划把部门行为统一起来,规定无论谁管的资金,谁安排的项目,都要符合规划要求,使各类项目互相配套,避免重复建设。通过建设,要求示范区要达到农田标准化、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作业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管理科学化。到本世纪末,全省要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园区,以提高我省农业综合开发水平。

  为推进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再上新台阶,实现我省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各级政府和开发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领导,强化措施,重点抓好下面几项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的领导,今后开发计划、项目管理,要实行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凡有开发任务的地方,各级政府一定要保质保量完成开发任务,做到权责利的结合。农业综合开发涉及到许多部门,水利、农业、林业、水产、土地、财政、农行等有关部门都要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份内事”,积极出谋献策,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市、县领导要统筹安排,加强协调,指挥好这台“大合唱”。要根据再上新台阶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着重向两个方面转变:一是工作着力点的转变,即由单纯抓农业综合开发向农业综合开发融入农业和农村整体工作转变;由单纯抓项目建设向项目建设与当地产业经济相结合转变;由单纯抓增产向增产与增收并重转变。二是工作方式的转变,要强调无论是土地治理项目,还是多种经营及龙头项目,都要牢固树大农业的思想,用产业化、现代化的思维方式指导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强化调查研究,建立领导联系制度,培养各类开发典型,带动农业综合开发再上新台阶。

  (二)合理规划布局,突出重点开发。要本着“项目区宁可少一些,也要建设好一些、质量高一些”的精神,优化开发布局,突出重点开发。今后我省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重点应放在中低产田(地)改造任务重,基础条件较好,粮食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在区域布局上,既要搞好闽西北商品粮基地建设,提高商品率,又要加快闽东南缺粮地区的开发治理,提高自给率,努力做好粮食供需总量平衡和地区平衡。从全省看,开发范围应适当收拢,集中力量,连片开发,提高标准和效益。今后,对于已连续扶持多年、且粮食增产潜力不太大的县(市),要及时给予调整,原则上在近年内暂不安排。对开发区项目的选择,要坚持择优立项,先易后难,讲求效益,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等原则。由于对土地资源的开发治理,是在骨干水利工程、农业技术工程、林业建设工程等有保障的前提下进行的下游工程,因此,土地治理开发要与有关部门的建设规划互相衔接、配套,特别是旱片治理应向水源工程有保证的大中型和小(一)型水库灌区倾斜,垦区开发要在海堤建成的基础上开展,从而把有限的投资用在刀刃上,达到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由于我省地形地貌等原因,造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规模小,开发难、度大,投资造价高,国家补助显得不足。为此,要坚持“民办公助”的原则,多集资多扶持,少集资少扶持,不集资不扶持。对开发积极性不高的不投,自力更生精神不强的不投,配套资金和“两工”制度不落实的不投,不搞照顾项目和凑合工程。

  (三)建立有效机制,保持开发活力。
  第一,要坚持择优立项的原则,逐步扭转投资基数化的倾向,建立农业综合开发竞争机制。要改变按行政区娖骄峙渫蹲实陌旆ǎ窈蠓彩且⑾畹呐┮底酆峡⑾钅浚家谝欢ǚ段谑行竞争招标,优先选择水土资源好、投入与产出比较效益高、对国家贡献大、地方财政配套能力强、农民自觉投工投劳的积极性高的项目投资。反之,则取消其立项资格。

  第二,要坚持奖优罚劣的原则,重点把好立项关和验收关,建立农业综合开发激励机制。对于水土资源条件好、开发潜力大、投入产出比较效益高、综合效益显著、资金配套能力强、农民群众自觉自愿投资的地区要给予重点扶持。对确属增产潜力不大、投入产出比较效益低、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落实的地区,要取消其立项资格。对完成开发任务好、作出显著成绩的,要在项目安排和资金分配上给予适当的奖励。因完不成开发任务的,要减少投资力度,缩小开发规模,较为严重的要取消其项目县资格。

  第三,坚持民办公助的原则,努力探索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开发形式,逐步建立农业综合开发新的发展机制。要引导工商企业和社会各界进入农业综合开发领域,走资本与资本联合、劳动力与资本联合、技术与资本联合的路子,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把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要扭转国家财政逐年只增加投资不培植财源的倾向,注重选择既能增加农民群众收入,又能增加地方财源的项目,为农业综合开发事业永久性发展所需投资创造条件,开辟后备财源奠定基础。

  (四)广辟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力度。第一,要同心协力,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农业综合开发更大的投资支持。第二,加强地方财政配套投入,首先省、市、县三级配套资金要求按计划筹足配齐,不能含糊,不能搞假配套。今后哪里配套资金不落实,就相应调减那里的开发投资。第三,用好用足专项贷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贷款是农发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充分体现政府行为,应与财政资金有机结合,同步到位。

  第四,要广开财源,多渠道吸收社会资金和外资,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各种有效形式,吸引外资和民间游资,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和社会各界进入开发领域。

  第五,要充分发动农民群众投资投劳。农民群众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受益主体,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他们自筹资金搞开发的积极性。

  (五)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开发跨越。

  第一,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资本流向,积极改善农业投资软硬环境,放手引进利用世行、联合国有关组织的优惠贷款和其他境外开发投资。把农业综合开发的环境塑造成一个吸引投资的洼地,使之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投资领域,促进境内外资本不断向农业综合开发涌入。

  第二,要利用我省华侨众多、与境外联系密切的优势,充分发挥国家投入的导向、聚合作用和“卤水效应”,以存量吸引增量,以增量盘活存量,使国家有限的投入成为启动华侨投资、境外投资的有力杠杆,吸附华侨资金和境外闲散资金的一个有效载体。

  第三,把闽台农业合作作为综合开发重头戏。闽台合作农业综合开发是我省的优势和特色,是我省农业对外开放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一个突破口,近年来有了较好发展势头,但总体看还属于起步阶段,潜力还很大。当前和今后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要以办好漳州、福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为突破口,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全面拓展合作领域,提高闽台农业合作水平,推动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在高起点上跨越,登上新的台阶。

扫一扫手机阅读

    信息来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