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风化雨润万物荒滩泽地起宏图
——福州(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十四年成就
潮起潮落,沧桑巨变。地处太平洋西岸、闽江入海口的福州(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已历经十四个春秋。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1985年1月设立福州(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中央又先后批准在开发区内设立了保税区、台商投资区、高科技园区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区。十四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指引下,在省、市委、政府的直接关心和领导下,经过开发区干群的艰苦奋斗,如今的开发区已从一片荒滩野岭、水乡泽国矗起一座崭新的现代化港口园林新城,到处高楼林立、火树银花,真可谓“东海明珠”。
一、“筑巢引凤”,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福州(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自建区以来,已累计投入54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从初始的吹沙造地、洞穿鼓山到福马一级公路、福州马尾港区以及华能火力发电厂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建成,一个崭新的开发区初具雏形。随后,开发区相继兴建了自来水厂、电信母局、区间道路、4万吨污水处理厂、标准工业厂房以及一系列宾馆、渡假村、学校商场、公园等公益设施,成为投资者安居兴业的一块宝地。1998年,伴随着开发区新一轮创业的开始,一批大型基础设施如投资16亿元的青洲大桥及机场专用公路、投资6亿元的江滨大道以及投资1亿元的马尾二水源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一座现代化园林式港口新城呼之欲出。
二、“外引内联”,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外向型经济格局
至1998年底,开发区已累计批准各类项目1872个,总投资29.58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项目719个,总投资31.94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1.2亿美元,投资主体分别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目前,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了以“三资”企业为主体,以电子、机械、新型材料、轻工、纺织等产业为重点的工业群体。三资企业产值占全区总产值的70%以上,企业产品75%外销或替代进口,涌现出一批创汇大户。进入九十年代,开发区将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吸引海内外大财团、大企业和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上,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引进了一批大项目,如中华映管、JVC、中日达、瑞闽铝业等50多个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二是办好科技园区。设在马尾的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马尾园是福州“一区三园”中最重要的一园。迄今为止,园内已引进78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开发区高新技术产品373项;三是发展支柱产业。依托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吸引国内外的智力和资金,引进了亚洲仿真、尼普洛、福光、实达、中华映管、黄晶印刷机械等70多家从事电子、光机电仪一体化、精密食品、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企业。福建省四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的“百亿电子信息城”已初具规模,1998年全区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46.8亿元。
三、“以台引台”,加快了海峡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步伐
目前,台商投资总额占开发区全部外资企业总投资的40%以上,协议利用台资占50.1%,台资企业的工业总值已占开发区三资企业产值的60%以上,成为台商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其中,中华映管(福州)有限公司是目前已投产的全国最大的台商独资企业。近年来,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建设“海峡两岸经济合作协作区”的构想,加快六大基地建设,加大与台湾产业衔接步伐,使对台经贸合作与交流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1997年4月30日,“闽台一号”轮正式首航高雄港,现已往返台湾82个单航次,航次平均装载率达87.3%。97年11月23日,经国家交通部批准,把直航台湾的“闽台一号”轮更换为“闽台88号”轮,运载能力由每航次102个标箱提高到310个标箱。以此为契机,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乘热打铁,以“以台引台”的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使台商投资的热头继续升温,目前全区累计审批台资项目186个,总投资12.13亿美元,协议利用台资11.04亿美元,分别占全区三资项目的25.6%、44.3%、50.1%。
四、发挥保税区功能,努力提高对外开放层次
目前,保税区内共批准项目392项,总投资4.21亿美元。其中,1998年审批项目88项,总投资9255万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2.2%和79.29%;进出区货物总值7.76亿美元,比增47.8%;海关税收1.14亿美元,比增132%。与此同时,保税区的国际贸易、出口加工、仓储展示三大功能也得到拓展,进出区货物总值累计超过15亿美元,为国家征收关税、增值税4亿多元。转口贸易也开始起步,贸易的“触角”已扩展到日本、韩国、东南亚、南美等国家和地区。目前,保税区生产资料交易日趋活跃,福州保税区已成为我省及东南沿海各地“三资”企业保税物资的一个重要集散地。
五、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以生产性工业企业为主大力发展的同时,还将以旅游娱乐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纳入我区新一轮创业的重点发展产业。与此同时,仓储、运输、金融等其他第三产业也迅速发展。截止至1998年底,建区14年来,福州开发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6.83%,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48.38%,财政收入年均递增38.92%,出口创汇年均递增59.64%。1998年末,与开发区建区初期的1985年比,国内生产总值由5443万元增至66.5亿元,增长了122.17倍,工业总产值由8869万元增至129亿元,增长了148.44倍,财政收入从865万元增至4.98亿元,增长了55.57倍,出口创汇从175.1万美元增至5.6亿美元,增长314.11倍,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从1223元增至8400元,提前实现“奔小康”的目标。
14年的开发建设,福州(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改革开放不断扩大,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基础设施等各项社会事业迅猛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一座现代化港口园林新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世纪之交,如何抢抓机遇,率先发展,推动新一轮创业,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确崐定了自我发展的战略:
一、以建设“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示范区”为重点,做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文章抓住两岸直航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对台经贸合作的优势和潜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加快建设“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示范区”,加强在电子信息、两岸贸易、交通运输、现代农业、旅游、科技等方面与台湾的合作,建基地、形特色、上水平,提高两岸经济对接层次和水平。二是更加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进一步加强与省、市有关部门、外商驻榕机构的联系,积极探讨新的招商方式,提高引进项目的质量。三是进一步发挥龙头和窗口作用。在体制上,更好地发挥改革试验区的作用,重点抓好企业改革、机构改革和办事制度改革三个环节,建立起有别于一般区域的适应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独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省、市率先建立起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建设上,充分发挥特殊功能小区的优惠政策,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制定出台新的鼓励国内外客商投资的若干办法。四是大力拓展对外贸易。集中力量组建外向型企业集团,带领区内一批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积极推进保税区建设,争取赋予保税区内企业进出口经营权,使之成为全省进出口基地;继续提高拥有出口经营权的外向型企业的素质,并选择生产条件好,出口产品具有特色的企业加以扶持,不断增加出口后劲。五是努力建设一个符合国际惯例和规则的投资软环境。积极理顺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研究整编开发区相关优惠政策,依法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进一步简化办事环节,改进服务质量。
二、以调整和优化结构为重点,做好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文章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区域产业向支柱型、集约型转变,是实施新一轮创业,增加经济总量的关键措施。一是突出建设百亿电子城,大力培育工业支柱产业。继续加大电子信息项目的招商,启动海峡电子交易城项目,抓好现有电子项目的开工、投产,争取把“百亿电子城”办成全国十大电子基地之一和全国对台电子产业基地。二是突出发展旅游娱乐业和交通运输业。以富有特色的娱乐业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两岸直航和江滨大道、青州大桥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创造条件完善交通设施,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促进我区水陆运输业的加快发展。三是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琅岐蔬菜副食品基地,尽全力办好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区。四是大力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对具备条件的区属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加快区直属的四大集团公司的组建工作,扩大企业规模,发展规模效益,改革经营机制,努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鼓励和支持区内国有、集体、三资企业根据发展需要组建企业集团,提高规模,壮大实力,进而增加我区的经济总量。
三、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做好构筑闽江口大口岸主体框架的文章建立一个海陆空立体交通方便快捷、管理完善、条件优越的闽江口大口岸,使之成为连接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辐射全省、全市和赣、皖、湘的绿色通道和重要门户。一是建立大港口、大交通。加快疏浚闽江航道,使万吨级轮船可以全潮进出马尾港。建设夜航设施,进一步提高港口通过能力。加快长安港区建设步伐,抓好青洲大桥和江滨大道马尾段的建设,以及福马路改造等交通基础设施,努力构筑闽江口集港口、机场、铁路、公路于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形成大港口、大交通。二是健全完善口岸管理机制。加强与口岸单位的联系与协调,建立党委、政府与口岸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有利于口岸管理的运行机制;采取进一步措施完善和规范报关报验联检中心;三是充分发挥复合政策优势,特别是保税区政策优势,建设经济国际化的“绿色通道”。利用我区政策复合优势,特别是保税区在国家外经贸政策调整后所显示的独特政策优势,加快保税区港区一体化进程,继续办好台货专用堆场、台货一条街等项目,用好用活保税区政策,积极争取保税区政策向区外内陆腹地辐射延伸,充分利用保税区的出口加工、转口贸易、商品展示、保税仓储等功能,实施西向、北向战略,拓展闽西、闽北及江西、安徽、湖南等口岸腹地,使开发区、保税区成为联结内地,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重要门户和“绿色通道”。
扫一扫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