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
关于进一步开展福建省生源地
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意见的通知

闽政办〔2010〕108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高等院校:

  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省委编办、福建银监局、福建保监局制订的《关于进一步开展福建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〇年四月一日       

关于进一步开展福建省生源地
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意见
省教育厅 省财政厅 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
省委编办 福建银监局 福建保监局
(二〇一〇年三月)

  2009年,省教育厅、财政厅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意见》(闽教财〔2009〕7号),在全省24个县(市、区)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一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根据《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财教〔2009〕196号)精神,以及《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福建省2010~20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实施意见》(闽政〔2009〕25号),现就我省进一步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一)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创新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完善我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迫切需要。各有关部门、学校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作为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关注民生、推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切实落实好这项工作。

  (二)进一步健全以各级政府为主导,教育、财政、编制、金融管理等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建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协调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应贷尽贷、简化程序、方便群众、防范风险”的原则及本意见要求,制订本地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方案,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顺利扎实开展。

  (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学生资助管理组织,制订管理办法;加强学生资助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对学生资助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落实。各市、县(区)有关部门,要按照闽教财〔2009〕7号文件规定,尽快落实学生资助机构和人员配备。财政部门要按预算管理要求,安排相应工作经费。教育行政部门要提供相应办公场所,配备必要办公条件。

  (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点多面广、政策性强,各相关部门应在省“国家助学贷款协调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分工负责,密切配合,逐步探索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工作机制。各部门分工原则上仍按闽教财〔2009〕7号文件执行。

  二、进一步创新运行体制

  (一)实施 “生学互补、双轨并行”贷款模式

  从2010年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在全省各县(市、区)、高校全面实施,与就学地国家助学贷款并行推进、互为补充,实现全覆盖、广受益。生源所在地助学机构和高校助学机构要互相配合,共同推进,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贷尽贷。从未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选择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或就学地国家助学贷款,但二者不能同时申请获得。已获得就学地或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继续实施就学地或生源地助学贷款,原则上不得中途变换助学贷款模式。

  (二)实行 “一次授信、逐年发放”贷款方式

  为进一步简化贷款流程,我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实行“一次申请、一次授信、一次签约、分次发放、专款专用、按期偿还”操作办法。在“一次授信、逐年发放”贷款方式下,续贷学生因勤工俭学等原因无法返乡办理贷款手续的,由学生本人书面委托其共同贷款人代为办理,经所在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签章确认后,寄交经办行办理续贷手续。

  (三)采取“总量管理、分期分批、集中受理”贷款办法

  我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按各县(市、区)学生总量、贷款额度及经办行信贷资金供给能力和信用状况,实行生源地助学贷款专项信贷规模总量管理。各资助管理机构、基层经办行根据总量规模,可采取“人员、地点固定、时间统一、方便快捷”的办法,集中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便群众。

  (四)建立“风险分担、多管齐下”的风险防范机制

  按照“统一指导、平等协商、互惠互利、风险共担”原则,在省保监局、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指导监督下,由经办行省级行统一指导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保险工作,通过商业化运转模式实现银行贷款风险有偿转移;进一步整合资源,通过国家奖助学金、勤工俭学、助学贷款代偿、社会助学等办法,建立多渠道偿债机制,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

  (五)构建多功能“资助育人”社会实践平台

  高校要应鼓励、推动在校大学生成立“暑期助学贷款志愿者”服务队,通过统一组织、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积极服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保险办法、助学贷款志愿者管理办法等由有关部门另行制订。

  三、进一步明确政策规定

  (一)性质用途、对象条件和贷款流程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学生(以下简称“学生”)发放的、在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市、区)办理的助学贷款,主要用于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学费和住宿费问题。生源地贷款为信用贷款,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共同贷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对象、条件按闽教财〔2009〕7号文件规定执行。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按年度申请、审批和发放。每生每学年不超过6000元。贷款期限原则上按10年确定,最长不超过14年。学生在校期间和毕业后两年为还本宽限期,宽限期后按合同约定,按年度分期偿还贷款本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流程及其他规定按闽教财〔2009〕7号文件规定执行。

  (二)承办银行

  我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由福建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承办,同时鼓励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此项业务。

  (三)贷款利息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利息按年计收,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公布的同档次基准利率计算。贷款学生在校期间的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利息全部由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负担。

  考入中央及外省高校就读的学生,其在校期间的贷款贴息,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在福建本省地方高校就读的,省属高校(含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学生的贷款贴息由省财政承担;市属高校(含民办高校)学生的贷款贴息,由学生生源所在地的设区市财政承担。

  (四)风险补偿

  风险补偿金主要用于防范和弥补经办银行经营风险,按当年贷款发生额15%确定。

  考入中央及省外高校就读的学生,风险补偿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在福建本省高校就读的,由中央和我省各承担7.5%。我省分担的7.5%部分,分别由省财政承担4.5%,高校承担2%,生源地所在设区市财政承担1%。各设区市可根据本意见制订风险补偿金实施细则。厦门市生源地风险补偿金除由高校承担2%外,其余部分由厦门市财政承担。

  四、进一步规范操作程序

  (一)实施助学贷款“阳光评审”

  生源地助学贷款评审申报等各项程序要严格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助学工作实行“校务公开、阳光运作”的通知》(闽教财〔2009〕176号)要求,申贷起止时间为每年的7月1日至10月15日。要设置并公开资助咨询投诉电话,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确保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阳光运行。

  (二)理顺资金归集支付程序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按照“先预付、后核实”原则,统一由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归集,并于每年12月10日前,及时足额预付经办银行省级行。经办银行应制订、完善管理办法,统一合同格式,保证贷款封闭转到高校指定帐户。根据需要,经办银行可将风险补偿金用于保费支出。厦门市承担的贴息和风险补偿金由厦门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归集。

  对预付的贴息和风险补偿金,各设区市应于次年3月31日前与贷款经办银行完成核对工作,需调整资金的,于下次支付贴息和风险补偿金时进行多扣少补。

  贴息和风险补偿金具体管理办法另行制订。

  五、进一步强化工作要求

  (一)建立奖励机制

  省“国家助学贷款协调小组”将制定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量化考核指标,并将资助机构落实情况及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情况纳入教育督导内容,定期通报;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进展较快、实效明显的市、县(区)、高校,将进行表彰,并通过“以奖代补”予以奖励。具体办法另行研究制订。

  (二)强化资金管理

  各设区市财政部门要足额安排、及时拨付贴息和风险补偿金,加强资金的管理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设区市教育局要认真测算贷款需求,科学编制贷款预算,认真核对助学贷款相关信息,确保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金的准确真实。

  (三)加强宣传工作

  各地、各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增强群众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的了解,逐步建立持续、系统的诚信教育体系;省有关部门要编印、发放宣传资料,深入广泛地宣传政策。

  (四)加大政策扶持

  各地、各校要与经办银行建立“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良性合作关系,支持经办银行扩大资金来源,确保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

  各高校在推进和落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同时,应继续做好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确保原有国家助学贷款机制和协议继续有效实施。

  厦门市参照本通知要求制订相应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办法,并报省有关部门备案。

 

扫一扫手机阅读

    信息来源: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