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01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闽政文〔2001〕57号

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政府工作报告》和《福建省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情况 及20 0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已于2001年2月14日经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2001年我省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 ”的 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六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从福建实际出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认真执行中央积极的财 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巩固和发展经济增长的好形势。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加强企业管理,巩固和扩大国有企业改革 和脱困成果。做好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准备工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闽台经贸合作。加强山海协作,加快山区开放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加快海峡西岸繁荣带建设,努力实现“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现将《福建省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下达给你们,请抓紧组织实施。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有关情况和问题,要及时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并接受省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检查,以确保2001年年度计划的顺利完成。有关专项计划由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另行下达。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一年三月二十五日

福建省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0年是我省实施“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动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克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经济结构存在的深层次矛盾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经济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积极变化,增长质量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 预期目标基本完成,并胜利完成了“九五”计划。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根据统计公报,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20亿元,比上年增长9.5%,超过计划目标0.5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2.2%、11.2%和10.5%。全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23818元,增长8.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432元和323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3%和4.5% ,扣除物价因素,分别实际增长4.9%和3.8%,在1997年基本实现小康的基础上,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全省新建、续建了一批农业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全年农业总产值1029.2亿元,增长3.0%; 乡镇企业总 产值6180亿元,增长13%。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调整为65:35,粮食总产 量855万吨, 比上年减产87万吨,粮食优质品率48%,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非粮食物和蔬菜产 量 分别达到1101万吨和1066万吨;水产品总产量增长5.1%,森林覆盖率60.5%。

  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2.5%,完成计划目标。高技术产业中,电子信息行业工业产值达到707亿元,增长31%,其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生产增长18.2%,微型电子计算机、半导体集成电路等高技术产品分别增长71%和1.5倍。全年发电量增长13.4%。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 综合指数达到120.56%,产品销售率达到97.39%,实现利润增长18.0%。 压缩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成效显著。

  第三产业取得新的发展,城镇就业保持较高水平。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 运输邮电仓储业实现增加值分别增长9.8%、13.4%和10.0%。旅游业发展又上新台阶,旅游总 收入预计达到304.77亿元,增长21.9。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社会服务等其他 服务业也有 长足的进步。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对提高就业水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城镇登记失业率2.6%,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66%。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重点建设取得新成就。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0.10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90.9 %和11.7%,投资的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按投资类型分,基本建设投资下降8.0% ,技术改造 投资增长2.3%,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1.3%,其他投资增长15.4%。重点建设完成年度计划任 务的96.5%,完成情况达到近三年来最好水平,资金到位基本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工程质量管理进一步加强,投资超概算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梅坎铁路、外福电气化改造、泉州市宝洲污水处理厂、三明华茂化工有限公司三聚氢胺技改项目、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一期工程等15 个项目实现年内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福宁、漳诏、罗长、漳龙高速公路龙岩段建设进展顺利,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一期部分动工建设,漳龙高速公路漳州段、赣龙铁路已获准立项;温福铁路、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二期、尤溪街面水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

  外贸出口增长较快,利用外资平稳发展。全省外贸出口129.09亿美元 ,增长24.7%。贸易方式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继续优化,一般贸易出口增长34.3%,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4.8%。 全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38.04亿美元,继续居全国第三位,新签合同外资43.14亿 美元。外商增资仍较为踊跃,增资总额占全省新签合同金额的31%。

  市场消费稳中见旺,物价水平止跌回稳。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2.79亿元,增长10.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4%。消费结构趋于多元化,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4.7%和49.0%,分别比上年下降6.7个百分点和3.0个百分点。新的消费热点逐步形成,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分别增长45.1%和26.7%。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2.1%。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金融运行基本平稳。全省财政总收入369.53亿元 ,增长20.9%,其中地方级收入234.03亿元,增长15.8%。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教育 、科学、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保持较高增幅。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比上年少增150亿元,消费市场、证券市场的储蓄分流作用明显;信贷增量体现贷大于存12 7.3亿 元,对农业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以及部分大中型国有企业技改项目的贷款投放量有较大幅度 增长。外汇收支净结汇44.41亿美元。

  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经济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社会商品零售的市场调节价比重达到99%。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如期实现。科技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13家省属开发科研机构已基本完成向科技型企业转制。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投资责任和风险约束机制进一步强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改革继续深化,养老金发放率达到100%。医疗保障制度、医药卫生体制和药品 流通体制三项改革逐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实施,宏观调控职能得到加强。

  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的新格局已逐步形成,非政府资金投入所占比重超过3/4。全省拥有经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25家,其中30家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进步综合评价位居全国第七。素质教育不断加强,“两基”达标成果进一步巩固,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规模继续扩大,省属高校招生扩招32%,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6年。计生工作继续得到加强,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6‰。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实现年度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建设 取 得新进展,环境保护“一控双达标”任务完成。扶贫攻坚进一步推进,“造福工程”按计划 实施,老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五通”建设预定任务基本完成。文化、卫生、体育、广播 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均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任务的顺利完成,是全省上下共同奋斗的可喜成果。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还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经济加快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价格低、非农产业发展速度低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企业创新能力不强,部分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仍比较困难;基本建设投资出现负增长,社会投资意愿仍然较弱;新签合同外资下滑,发展闽台高新技术产业合作还很薄弱;就业压力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有待加强;社会事业发展的某些领域相对滞后。对以上问题, 在安排2001年计划时要予以高度重视,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今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保持经济增长良好势头、乘势前进的开局年。从总体上看,宏观经济环境将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的格局。国内经济发展已经形成重大转机,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对推动我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此外,去年以来我省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系列“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将继续成为今年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但是,也要看到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国际局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国内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还要作艰苦的努力。我们要充分认清 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以坚定不移的信心迎接新挑战,以奋发进取的精神增创新优势,积极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根据省委提出的2001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并与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相衔接,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01年我省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为9%,力争 更快更好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其他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
  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8~10%;
  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8亿美元左右;
    ——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9%;   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6%;   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三、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实现今年的预期目标,要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主题,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人民生活为根本出发点,努力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达到183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8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900万吨以上。在保持粮 食生产 能力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合理调整品种结构。要适当压缩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的低质早籼稻,稳定中稻、一季稻和晚稻面积,发展优质甘薯、马铃薯及其加工产品,防止 粮食种植面积调减过多过快。进一步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继续抓好中低产田改造、旱片治 理和农业生产节水工程,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和项目。精心组织推广粮食作物优良品种和 关键性的增产增效技术,提高单产和品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落实按保护价敞开收购 农民余粮政策,按市场规律引导形成优质优价机制。建立粮食安全体系,抓好中央和省级粮 食储备库项目建设。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加强信息引导和技术服务,大力开发名特优新产品。加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规划与建设,促进农产品市场开拓。积极推进“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经营形式,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增加农产品后续效益。引导乡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重点扶持一批大型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认真落实增收减负的各项政策,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开展涉农收费检查,坚决贯彻中央明令的“八个禁止”,防止农民负担反弹。改革完善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防范农村金融风险,逐步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继续搞好扶贫开发,帮助低收入农户和财政困难乡镇发展种养业,增加农户收入和乡财政与村集体收入。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扩大优质蔬菜、水果、茶叶、花卉、食用菌生产,稳定烤烟种植面积。加快发展畜牧业,大力改良畜禽品种,提高饲养技术和疫病防治水平。继续抓好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两大体系,重点加强速生丰产用材林与工业原料林基地、江河流域生态林保护和沿海防护林体系等工程的建设。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优质水产养殖业和水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水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国家八部委公布的6家和省政府公布的100家龙头企业的建设。继续抓好 农业结构调整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发挥龙头企业在产、加、销各环节的龙头带动作用。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县(市)和示范园(区),在资金、政策、服务上予以重点扶持。

  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安全有效的防洪减灾体系。突出抓好“五江一溪”重点防洪工程等一批利用国债的大中型水利项目,完成千里江堤建设工程。抓好蓄水工程、洪水预警工程和除险保安工程,加快推进主要江河中上游重点调洪水库前期工作。加强围垦建设,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创造条件。建设农业保障 和支撑体系,重点抓好农业科技、良种工程、疫病防治体系、渔港避风港、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报系统三期工程等项目建设。

  (二)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完善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强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园、福州和厦门软件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加快病毒研究开发中心等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发挥其在技术创新中的先导作用,引导和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等成果转化机制的建立,鼓励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积极引导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建设成果转化基地和技术开发中心,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重点突破、有进有退,努力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三大产业,着力抓好以电子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为基础的数字视听、通信终 端以及软件产品为主的信息产品,在继续抓好原来四大电子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漳州、泉州和莆田三个新的电子基地,提高数控技术在汽车、装载机、路面机械的制造上的应用水平,继续推进石化一体化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发展生物技术、新材料及环保技术等高 新技术产业,重点推进饲料酶、氮化镓发光材料、高密度陶瓷封装及光催化环保技术等高新 技术产业化。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改造提升森工造纸、食品饮料、纺织面料及服装、建筑材料等传统产业。加快组织实施“双九一高”项目。继续淘汰落后和过剩的生产能力,制止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建设“数字福建”为核心,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基本建成省直机关宽带网。加快电信宽带网、电视网双向传输改造以及多种形式的用户接入网的建设。大力开发各类信息资源,加快省公用信息平台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系统的建设,组织实施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架构的政府信息系统、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和公用信息资源库建设。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通过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动传统产业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及工艺技术的变革;通过电子商务特别是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应用,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通过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支持企业网络建设,加快企业生产 和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商贸流通和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把社区服务业培育成重要的新兴产业。

  (三)努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促进投资加快增长
  积极争取和用好国债资金,推动项目建设。根据国家新增国债资金投向要求 ,重点抓好水利、交通、农村电网、城市基础设施、技术改造、高技术产业化、高校扩招等一批在建国债项目,进一步做好汇报争取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获得国债资金或国家其他资金的支持。切实加强对国债项目建设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协调处理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的问题,确保项目按照国家计划如期建成发挥效益。

  改进省级预算内基建资金的安排,鼓励社会各方面增加投资。今年省级预算内基建投资的安排,将进一步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导向功能,以带动社会投资增长。安排中体现的主要原则是,提高年初安排到具体项目的比例,增加透明度;提高安排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教和信息化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和前期费用的比例,优先安排重点项目,并对山区项目给予适当倾斜。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筹融资渠道,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同时研究制定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的政策措施,适时推出一批项目,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作、联营、特许经营等方式进行投资,扩大社会投资规模。继续鼓励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通过兼并、租赁、参股等 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

  加强重点建设管理,抓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今年计划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35个,省预备重点建设项目16个。要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落实责任,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按照目标要求如期完成。大力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将省级预算内基建投资安排用于项目前期工作的费用由上年的2800万 元提 高到1亿元以上,力争多开工一批项目,储备好一批项目。突出重点,争取开工建设赣龙铁路(福建段)等20个重大项目,保持重点建设投资强度的连续性。

  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管理,保证工程质量。认真贯彻招标投标法,抓紧出台我省招标投标法实施办法及配套规章,规范招标投标行为。加强工程管理,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抓好工程质量、工期、投资三大控制。加强重大项目的稽察工作,对建设中出现的违法违规问题,要严肃查处,责令整改。

  (四)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保持消费稳定增长
  积极培育新兴消费领域。着力搞好全省重点旅游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开放住宅二级市场,促进已售公房和商品房上 市流通,规范发展物业管理业。优化电信消费环境,降低电信消费成本。研究制定扩大教育消费、汽车消费的有关政策。积极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发展信用消费。

  整顿市场秩序,改善消费环境。针对当前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制售假烟、走私汽车组装件、逃废债务、不履行合约、价格垄断、价格欺诈、逃汇套汇、出口骗税以及假种子、假化肥的坑农损农等焦点问题,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深入开展专项斗争,进一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继续抓好城乡电网改造,争取80%县(市、区)年内竣工,加快城乡用电同价工作。加强市场流通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发展商贸流通,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网上销售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发展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仓储商场、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

  加大对省外市场的拓展力度。积极发挥政府服务经济建设的职能,通过举办和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商品展销会、博览会,扩大省外市场份额。继续加快边界县边贸开发,扶持省级边贸开发区建设,加强闽粤赣边区经济技术协作区和地市经济协作区、闽浙赣皖经济协作区协作关系,促进跨省经贸合作。

  (五)努力扩大外贸出口,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
  做好加入世贸组织的应对工作。深入分析加入世贸组织对我省经济带来的影响,制定应对措施。加快清理和修改不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政策法规,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领域限制,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研究和利用好过渡时期条款,保护企业利益。加快培养熟悉世贸组织规 则的各类人才。推进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

  努力扩大出口规模,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充分发挥传统商品出口潜力,加快纺织、服装 、轻工等出口商品的升级换代,继续扩大机电产品出口,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积极推进进出口企业加入国际连锁网络,扩大对境外连锁企业和超市的出口,减少进入国际采购系统的中间环节,进一步降低出口创汇成本。增加高新技术设备和资源短缺产品进口,提高技术引进效益。

  进一步改善对外经贸环境,稳定利用外资规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鼓励外商投资的有关政策法规。做好对重点外资项目的跟踪服务,办好现有外资企业,促进增资扩股,推动7个重大外资项目的进展。强化对外招商项目筛选储备工作,加强产业引导,提高项目质量。加大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及台港澳的引资力度。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股份转让、并购等多种方式吸引跨国资本,推进服务贸易、高新技术利用外资工作,办好第五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提高招商效果。进一步合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外政府贷款。

  积极贯彻实施“走出去”战略。抓紧制定规划和配套措施,重点扶持和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以加工贸易、境外投资办厂、控股参股、合作开发、技术转让等形式开展境外投资,带动省内产品、设备、技术和劳务出口。

  (六)加快推进城市发展和城镇化,着力改善城乡结构
  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及综合管理。加快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给排水 、供气、污水垃圾处理、园林绿化、公共消防和人防工程等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强化城市居住、社会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改善城市环境。进一步发展壮大城市经济,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强城市信息化工程建设和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建设,增强城市的集聚能力和经济辐射能力。

  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认真做好小城镇发展规划,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搞好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项目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经济。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突出重点,对“十五”计划确定重点推进发展的县城和20个中心小城镇实行政策和资金上的集中扶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妥善解决小城镇发展中的建设用地及土地流转等问题,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有序转移。

  (七)加快山区发展步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势资源开发。进一步巩固山区“五通”建设已经取得的成绩,加强路面维修等各项工作。加快山区铁路、高速公路和沟通区际联系的交通骨干工程项目建设,加强山区县乡公路建设,提高公路建设等级。积极争取国家以工代赈资金,增加扶贫资金投放力度,促进山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原中央苏区、老区的经济发展。大力加强山区 防洪工程、农田基本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大力开发农业、林业、 水电、旅游、矿产等山区优势资源,发展优势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延伸特色产业链,促进山区特色经济发展。

   加大山海协作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工作力度。广泛开展山海经贸协作和劳务合作,鼓励山区与沿海通过共创协作区、结对帮扶、互设窗口、联办企业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共同体。引导沿海企业到山区投资兴办内联企业或建设基地,带动山区资源开发。深入开展定点挂钩和对口帮扶工作。精心组织实施“民族乡教育结对子工程”和“对口扶贫支教工程”,建立沿海和山区教育协作制度。继续加大对山区教育的扶持力度,改善山区办学条件。加大对山区县市特别是财政困难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八)搞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强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合理安排年度农用地转用指标特别是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指标,将建设占用耕地指标控制在4020公顷以内。积极开展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工作,加强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和水土流失区域的综合治理,改善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与治理,重视矿山地质环境的管理和保护。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在巩固和提高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九龙江、鳌江等流域的水环境综合整治,抓好流域水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个生态环境建设,重视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改革水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强化城市节水工作,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排放 总量控制,巩固和扩大“一控双达标”成果。积极探索污水、垃圾处理的产业化途径,加快 建设一批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

  加强生态建设。继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工作,实施特殊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生态良好区的“三区”保护战略,重点建设7个国家级、省级生态示范县和15个国家级、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实施江河流域生态林保护一期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以及列入国家“十百千”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等项目,促进全省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加快水口库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探索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模式。积极争取国际合作,推进可持续发展优先项目的实施。

  (九)切实增加人民收入,关心和解决好人民生活问题
  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把人民生活放在优先位置,不断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广大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加快建立工资逐步稳定增长和兑现的财力保障机制,保证按时足额发放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完善工资政策,在不同行 业及企业中试行年薪制和最低小时工资制。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扩大。继续为民办实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困难。

  多渠道扩大就业。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进一步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采取灵活的就业方式,发展弹性就业和阶段性就业。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和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工培训,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提高再就业水平。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省级统筹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制度的并轨。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继续推进医疗保险制度、医药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三项改革,逐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和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和救济制度。抓紧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充实社会保障资金。

  (十)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继续增加教育投入,巩固和提高“两基”教育成果,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加快启动福建农林大学合并扩建工程、福州大学城一期和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华侨大学新校区建设,切实加强“211工程”和重点学科的二期建设,抓紧做好再设置2—3所本科高等学校的规划、组建和报批工作。逐步剥离高校后勤系统,推进后勤社会化。深化教育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和远程教育。
  加快文化、卫生、体育、广电等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推进社会事业领域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抓紧省博物馆、省体育馆、省立医院 改扩建以及省广电中心、福建大剧院等项目建设。繁荣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各项事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全省广播电视覆盖率。全面发展体育事业,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竞技体育,增强全民体质。按照新的卫生资源配置标准,通过区域卫 生规划进行合理的卫生结构调整,实现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大对疾病控制、预防保健体系等公共卫生项目建设的投入。继续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扶持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搞好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  

 

扫一扫手机阅读

    信息来源:

返回顶部